第一财经记者8月5日获悉,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期货配资代理,享年98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教授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了李政道的悼念文章,他写道:“李政道先生千古。”
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经实验验证后,两人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直至今天,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数也仅有6人。
李政道从少年时代起就远离父母,多年来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屡经危难,他在30岁出头的年纪便做出了震惊世界的物理学发现。他在50年前就建议理科人才要从小培养,为中国科大“少年班”的设立奠定基础。他还凭借一己之力促成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让近千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
中国物理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代
清末民初之际,受现实因素影响,留学生主要以工科、法政以及商科为主,因此想要在中国开拓科学事业,仍是一件难事。在诸多学科中,以物理学最具代表性。
20世纪初,第一代物理学家开始出国学习物理知识,回国之后从事物理教学,此时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学术传统已经初步形成,已经在诸如X射线、原子核物理等领域做出成就。
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家代际关系中,李政道可算作第三代物理学家(非严格意义)。1943年李政道进入大学时,前两代在海外拥有留学经验的物理学家已经为李政道等年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环境。在国内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在国外师从名师,这让包括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邓稼先等在内的物理学家成为中国物理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代。
据中科院物理所今年5月发表文章,李政道不仅在物理理论方面富有天赋,而且求知若渴。他在西南联大时,就经常去恩师吴大猷家中请教问题或索要难题。后来吴大猷干脆给他一本美国高年级本科生用的教科书,结果不到两周李政道全做出来了,这让吴大猷颇为惊讶。这种天赋和求知欲成为吴大猷后来推荐李政道前往美国求学的重要原因。
不过,自求学开始,李政道就没有良好的实验条件,他在浙大时经常在破庙中做实验。吴大猷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认为,中国物理研究发展缓慢原因之一在于,国外多数学习实验物理而非理论物理,回国后这些学者受到现实条件制约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物理面临的是理论水平不足而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50年前就强调基础科学人才培养
潘建伟曾说道:“如果说当年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证明,中国人在国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学’。那么我们现在证明了,中国人在国内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
李政道对于推动中国物理学基础研究用心良苦。他也是中国科大“少年班”的最早倡导者。他曾在1974年5月发表的一篇《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中就提出:“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艺、体育那样从小培养。可参照招收和培训芭蕾舞演员的办法,从全国选拔很少数,约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去培训。”
这一建议为中国科大著名的“少年班”奠定了基础。1975年,中国科大落实李政道的方案,准备创建理科中学,不过因为当时形势的变化,这一计划并未落成。直到1977年,社会上对人才快速培养的期望日益增加,一批学生被大学破格录取,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年龄较小不适合直接进入大学,中国科大决定参照理科中学的模式开设预科班,作为安置这些学生的临时方案。1978年3月8日,预科班开学,开学前几天,预科班被改名为“少年班”。
李政道后来回忆道:“我的建议实际目的,其实并不是搞什么少年班,而是要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及其他各类人才的状况,使全国各类人才的培养步入正轨。”
1979年,李政道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来到中国科大讲课。他发现了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希望让他们留学接受进一步的训练,便请求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为这些学生出一份进入该系研究生院标准的试题,这开启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篇章。
自1980年到1988年期货配资代理,这一项目共计招收了915名学生赴美深造,中国科大在其中占据了27%。李政道后来说道:“我深感CUSPEA有意义、有价值,从某些方面讲,它比我做宇称不守恒有意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开户配资观点